科創動態

                              瞄準科技前沿,夯實創新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
                              科技創新堅持“四個面向”述評之一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發布時間:2022-10-14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四個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根本和長遠大計,發揮著基礎和引領作用。 

                                從“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從多光子糾纏到量子反?;魻栃?,從體細胞克隆猴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國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建設了一批“國之重器”??萍紕撔抡郧八从械乃俣群鸵幠?,奔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潮頭。 

                                基礎研究發生格局性重大變化 

                                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實地發生在實驗室里。 

                                2021924日,《科學》報道,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 

                                這是“從01”的重大突破。這類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往往成為催生變革性技術和顛覆性創新的源泉。未來該技術如果具有經濟可行性,工業車間制造淀粉將會成為現實。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點是強化基礎研究,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 

                                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在基礎物理領域,我國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非常規新型手性費米子,取得大批原創性成果。我國科學家發現的鐵基超導材料占世界一半以上,并且保持著國際最高超導轉變溫度紀錄。 

                                在量子研究方面,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并率先實現星地間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62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成功問世。 

                                在深空探測方面,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著陸火星,中國空間站即將建成。 

                                …… 

                                這是基礎研究捷報頻傳的十年,這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不凡十年。 

                                十年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國科技工作者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取得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 

                                “國之重器”發揮策源地作用 

                                812日,安徽合肥傳來好消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再攀“科技高峰”,創造出場強45.22萬高斯的穩態強磁場,超越已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萬高斯穩態強磁場世界紀錄。 

                                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投入使用以來,支持科研人員在物理、化學、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術等領域,開展了超過3000項課題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科學探索的不斷深入,相當數量的前沿科學突破都是通過應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的。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揮著策源地作用,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布局建設了一批“國之重器”,支撐我國科學家在科技前沿領域開展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已發現的脈沖星超660顆,基于FAST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超過百篇;同時,它的高靈敏度觀測還發現了重復快速射電暴及偏振角變化,揭示快速射電暴可能來源于遙遠宇宙的磁星。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記錄到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的傳統認知,打開了超高能伽馬天文學的新窗口。 

                                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了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創造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標志著我國在穩態高參數磁約束聚變研究領域引領國際前沿。 

                                …… 

                                十年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范圍、數量和質量上實現新的躍升,成為開展基礎研究、獲取原創成果的利器,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 

                                20134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雙方組成的團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魻栃?。這是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產生了一批標志性成果,越來越多的前沿科技領域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優異成績源于黨中央的高瞻遠矚和系統部署。十年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國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 

                                2018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推進基礎研究的綱領性文件,對新時期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作出全面部署。 

                                《意見》出臺后,有科研人員稱,它如同一陣春風,讓我國基礎研究發展迎來黃金發展期。 

                                此后,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出臺《加強“從0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文件,圍繞優化總體布局、強化原創導向、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完善支持機制等作出系統部署。 

                                此外,《高等學?;A研究珠峰計劃》《關于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出臺,逐步形成新時期加強我國基礎研究的政策體系,為我國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這些文件的統籌規劃下,國家各項計劃在關系國計民生和長遠發展的領域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系統部署。通過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科技計劃,優化整合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組建國家實驗室等戰略舉措,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十年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國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實現重大突破。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面向未來,新征程賦予科技事業新的使命,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強化自立自強的行動自覺,扎根基礎研究,甘坐冷板凳,讓科技創新的動力澎湃奔涌。 


                              附件下載:

                              天天操视频手机版_天天综合天天翘av_亚洲美女网站www在线_簧片av导航在线看